新栽的金丝楠木、沙树树苗在风中轻轻摇曳,黑麦苗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绿色覆盖了位于大巴山南麓的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尖山村。
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座满目疮痍的采砂场,灰白色的宕渣堆积如山,挖掘机履带碾过的土地板结得像铁板一样坚硬,原本郁郁葱葱的次生林消失得无影无踪,裸露的山体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凄凉。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一场耗时2个月的生态司法执行攻坚,是司法与治理携手谱写的绿色篇章。
“石头山”上的执行困局
2021年9月,重庆永川区某矿业公司因非法占用0.6514公顷林地采石采砂,打破了这片山林原本的宁静。林业局依法责令该公司“六个月内恢复植被、并处19.5万余元的罚款”。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公司却毫无作为,这片被破坏的林地依旧满目疮痍。无奈之下,林业局于今年向永川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今年1月10日,永川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肖云涛第一次来到这片采砂场旧址。眼前的景象让他眉头紧锁,现场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还要糟糕。
宕渣堆积如山,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被挖掘机反复碾压的土地,已经板结硬化,几乎失去了生机,原本生长在这里的次生林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片荒芜。
“不是我们不想恢复,实在是有心无力啊!”面对肖云涛的询问,公司负责人林某满脸无奈,大倒苦水。
林某表示,公司并非不想履行恢复植被的义务,而是实在困难重重。一方面,企业对生态修复技术一窍不通,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地种树,涉及到土壤改良、植被选择、种植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对于以采石采砂为主业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公司资金紧张,经营状况本就不佳,聘请的第三方机构给出的上百万元预算让公司根本无力承担。
山沟里的“诸葛亮会”
如何破解“企业没钱修、政府不好修、法院强制难”的困局,成为摆在法院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永川区法院党组会上,院长叶永忠提出:“我们要把生态修复的‘技术账’和‘经济账’算明白。”
为了寻找破局之道,今年1月,由法院、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组成的“生态修复智囊团”走进了矿区。在矿区临时搭建的简陋工棚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诸葛亮会”就此展开。
吉安镇党委书记胡波铺开等高线地图,详细地介绍着矿区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这里地势较低,容易积水,要建截排水沟;阴坡光照不足,适合种植耐阴的马尾松;刺槐耐贫瘠,在那些土壤条件差的地方可以多种一些。”
林业局的张军则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种植密度”“抚育周期”“验收标准”等关键信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生态修复方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多轮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一套“分段修复方案”逐渐成形。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先行垫资修建基础设施,包括截排水沟、平整土地等,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企业虽然资金紧张,但可以以“劳务﹢管护”的方式抵偿费用。在修复过程中,企业要组织人员参与植树、浇水、施肥等工作,并且负责后续树苗的管护,确保树苗的成活率。林业部门凭借专业的技术优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从树苗的选择、种植方法到后期的病虫害防治,都给予专业的建议。法院则承担起监督的重任,全程跟踪修复进度,确保各方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泥土里的司法温度
方案确定后,矿区迅速变身成为施工现场。2月10日,肖云涛的监督电话准时响起,“林老板,今天的植树任务是200棵。”
此时的矿区,3台挖掘机正在边坡紧张地进行平土作业,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6名工人分成三组,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搬运树苗,有的挥锹挖坑,有的扶苗填土,现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在这场生态修复行动中,当地村民也成为了受益者。68岁的护林员周老汉每天背着水壶巡山,见证着矿区的点滴变化。
“以前放炮震得房子响,晚上都睡不好觉。现在虽然也有机器声,但心里踏实多了,看着这些新栽的树苗,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周老汉笑着说。
他不知道的是,法院在执行和解协议中特别约定:企业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参与修复,按日结算工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让他们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这棵树苗的叶子有点发黄,可能是缺水了,要多浇点水。还有这片地的土壤肥力不够,得施点有机肥。”为了确保树苗的成活率,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定期来到现场进行指导。他们仔细检查树苗的生长情况,查看土壤的湿度和肥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发稿,0.6514公顷林地全部完成复绿,1万余株树苗成活率达98%,300余斤的黑麦草种子已全部长出新芽。曾经在卫星遥感图上的土黄色斑块正逐渐被浅绿浸染,绿色的面积越来越大。这一抹抹绿色,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司法联动结出的硕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一罚了之”到“修复为本”,这场耗时2个月的执行攻坚,折射出生态司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法官走出法庭丈量每一寸土地,当职能部门共商修复方案,法治的刚性与治理的柔性在泥土中交织,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