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法官裘海燕的办公桌上。她放下电话,指尖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击,将最新回访的内容填入一份特别的电子档案。
这是一份抚养探望档案,记录着185件涉未成年人抚养探望案件的情况,守护着218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份坚持了7年的档案,让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创造了涉未成年人抚养探望案件“零执行”的暖心成绩。
源起:两份强制执行申请书
2018年初,裘海燕突然接到了执行局的电话。原来是离婚不久的小李和前妻小王,各自拿着强制执行申请书,在执行接待大厅吵得脸红脖子粗。
“调解书里清清楚楚地写着我每个月都可以见孩子,你凭什么不让我见!”
“是你不给抚养费在先,现在反过来怪我?”
来到现场,看到两人的争执愈演愈烈,裘海燕心头一紧,及时将两人请到屋里坐下。
“你们当初都能好聚好散,为什么现在不能妥善解决孩子的抚养探望问题呢?”裘海燕看着这对曾经的夫妻,缓缓说道。
在对双方释法说理后,小李支付了拖欠的抚养费,小王也许诺在周末将孩子送到小李家中。
一场风波悄然平息,但裘海燕和同事们却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减少离异夫妻在孩子抚养探望问题上的冲突?
案情背后是民情,个案折射出的往往就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最为迫切的期待和需求。
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逐渐浮现:如果将抚养费履行及父母探望子女情况进行登记,不仅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可以为抚养费支付逾期或探望遇阻时区分责任保留相关依据。
2018年起,三界法庭建立抚养探望档案,将当事人情况、抚养费支付金额及方式、探望权行使情况等进行登记,并按双方约定的期限进行回访。
坚持:长达7年的不间断记录
创建制度不难,难的是年复一年的坚持。三界法庭的法官们,在这条路上踏实走了七年。
“由于我在外地工作,加上孩子爸爸阻拦,我已经两个多月没能和孩子见面了……”电话那头传来年轻母亲小宋止不住的哽咽声。挂断电话后,裘海燕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叫上同事前往孩子家。
“我不放心孩子单独和她见面。”面对来访的法官,孩子的父亲小陈也是大倒苦水,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法官,她上次没有按时送回孩子,家里没人,电话也不接,把我急坏了!现在她人又去外地工作,万一把孩子带走了呢!”
“没有按时送回孩子的问题我会与小宋沟通,但你也要体谅她想念孩子的心情……”裘海燕的目光扫过角落里安静玩耍的孩子,一句句地耐心劝慰。
小陈也看向孩子懵懂的小脸,紧绷的肩膀渐渐松了些。裘海燕顺势提出临时解决方案——现场让孩子母亲“云探望”。
视频接通,孩子的笑容瞬间绽放,欢快地分享着幼儿园老师讲的故事;视频那头,小宋悄悄擦拭着眼角。
在裘海燕的见证下,两人约定彼此信守承诺。
“在小孩的事情上双方可以很好沟通”“存在拖延支付抚养费情况,经劝导后已按约履行”……
这样的点滴信息,被记录在册,成为了监督执行的无声力量,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填补了因父母分离带来的亲情裂痕。
延伸:“档案+村嫂”架起探望“连心桥”
三界法庭辖区内,老乡外出打工谋生是常态,涉抚养、探望纠纷多发。如何更高效地化解纠纷?法官们把目光投向了最熟悉“邻里情”的村嫂们。
“上午刚送来没几个小时,他就急着用各种理由将孩子接回……”
在一次回访时,裘海燕接到了一位母亲小赵的求助。放下电话,裘海燕在档案中进行了重点标注,随即约上熟悉情况的村嫂张大姐直奔孩子的父亲小张家。
看到熟悉的法官和村嫂来到家中,小张渐渐吐露心声。原来,近期工厂生意不理想,小张找了一份周日下午的兼职,因此提前接回了孩子。
“小张,有难处是要说出来沟通的。”看着眼前为生计不停奔波的小张,裘海燕当场拨通了小赵的电话,希望为双方架起一座“连心桥”。
“以后选择小张不兼职的休息日探望孩子……”最后,在法官和村嫂的共同调解下,两人表示会相互体谅,让探望时长不再短暂、让父爱母爱不再缺席。
三界法庭法官秉持着对每个未成年人“负责到底”的信念,联合村嫂、村社干部等力量常态化开展案后跟踪、回访观护工作,近三年共开展联合回访活动15次,解决各类探望抚养问题8项。
点开一条条记录,每一页回访栏都写满了法官的牵挂。这份朴实的坚守,为每一个经历家庭变迁的孩子,筑起坚实而温暖的港湾。
1、凡本网注明“中国法律执行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5335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