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官,我现在真没有能力,刚找到工作想重新开始,如果进去,我的缓刑就要变实刑了……”
今年四月底,在拘留体检室内,当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陈易成依法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倪某宣读司法拘留决定时,这个此前始终沉默的男子声音沙哑地恳求着,泪水无声涌出。
这起案件源于王某与倪某的离婚纠纷,双方曾达成一份5万元的分期支付调解协议。但协议生效后,倪某未履行任何义务,对法院的执行通知、传票等也置若罔闻。在法律尊严面前,法院果断决定对其进行强制传唤并拘留。
然而,就在法官准备采取强制措施的一刻,案件的走向发生了意外转折。倪某道出了隐情:他因合同诈骗罪尚在缓刑考验期内,家人为此早已倾家荡产进行退赔。若此刻被司法拘留,不仅缓刑将转为实刑,申请执行人王某的5万元案款也将落空。
法律的价值不只在于惩戒。陈易成敏锐地意识到案件背后的人性困境和潜在的社会问题。他立刻暂停了拘留措施,转而迅速联系当地司法所,核实倪某的缓刑情况。他反复思量:此刻将倪某送进高墙,是否会彻底阻断一个迷途者艰难的“重生”之路?
“执行之难,难在执中守正。”法律的威严必须维护,但执行的智慧在于为困局凿开一条希望的窄路。经过审慎考量,陈易成主导引入“债务加入”方案,将倪某的母亲作为新的支点纳入执行框架。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深知儿子的处境,毅然以亲情担保,为儿子的诚信重塑添上了一块基石。
随后的调解现场,陈易成将倪某的家庭困境、现实状况及其母亲的担当,如实地向申请执行人王某进行了说明。王某在了解全部情况后,当场同意重新签订分期履行协议。法律文书的冰冷条文,最终通过执行法官的努力,在维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为被执行人艰难的重生之路留出了一道向阳的窄缝。
“强制措施从来不是终点,帮助当事人真正解决问题,才是‘司法为民’最深厚的土壤。”正如陈易成所说,基层司法者们日复一日地在法理与人情的沟壑间谨慎行走,以人性的坚韧融化现实的坚冰,让法律最终成为能够温暖人心的、可触摸的公正。
1、凡本网注明“中国法律执行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53357088